首页 > 资讯 >

国企改革系列研究之一: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脉络与成效

2023-04-10 14:13:34 来源:中信建投证券股份有限公司


(资料图片)

核心观点

改革开放以来,国企改革从最初的放权让利,到所有权经营权分离,再到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线的股改与现代企业制度,都力图在国有制框架内将国有企业改造成为自主经营、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,激发经营活力。监管层面则通过设立国资委打造新的国资监管体制,防止国有资产流失,促进国有经济壮大。十八大后,国企改革迎来了以分类为基础,以“1+ N”政策体系为制度框架的全面深化改革时期。“三年行动”期间,各领域改革全面落地,国企经营情况明显改善,为国家发展与安全做出巨大贡献。
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可大致分为五个阶段。

放权让利(1978-1984 年):改革开放初期的国企改革以利润留成为中心,通过承认国企的独立主体地位,提高了生产积极性,减少了代理问题。但企业经营自主权依然有限,改革没有突破“计划经济为主,市场调节为辅”的整体框架。留利改革推行全国后,国企整体业绩有所改善,但由于信息不对称,国家收入不增反降。

两权分离(1985-1992 年):承包经营责任制是上世纪80 年代中国国企改革最显著的特征,试图在公有制基础上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,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国有企业的经营业绩,但资金利润率、利税率等指标下行趋势未能扭转。由于合同期限较短、缺乏外部监督,管理者容易出现短期主义行为,甚至侵蚀国有资产。

产权改革(1993-2002 年):前两轮国企改革后,“所有者缺位”被公认为国企存在的主要问题。90 年代国家提出要建立“产权清晰、权责明确、政企分开、管理科学”的现代企业制度。通过公司制改革、“抓大放小”战略以及“三年脱困”工作的实施,改革在成功应对外部冲击的同时提高了国企的经营效率。但是由于监管体制不够完善,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。

国资监管(2003-2012 年):第四轮国企改革以大型国有企业为重点,以建立新的国资监管体制为核心。通过成立国资委,明确了国有资产监管的责任主体,进一步强化了监管力度。在此基础上推进的股份制改革、健全董事会制度、央企兼并重组等一系列改革措施,有效促进了国有经济的壮大和对国有资产的保护。

分类深化(2013 年至今):十八大后,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,国企改革也迎来了历史上最为全面彻底的深化改革时期。改革首次对国有企业的功能进行界定和分类,并围绕《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》形成“1+N”政策体系,最后通过“三年行动”全面贯彻落实各重点领域的改革举措。改革期间,国有企业的经营情况明显改善,并为国家的发展与安全做出巨大贡献。

风险提示:地产停止回暖,海外经济衰退,国企经营被拖累。

关键词
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