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资讯 >

深话医改系列报告之一:医疗新基建:后疫情时代医疗建设的主旋律

2023-02-14 17:12:16 来源: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


(相关资料图)

伴随疫情应对方式从“防”转“治”,政策强调加快补齐医疗资源短板弱项,医疗新基建成为后疫情时代医疗建设的主旋律。财政支持下,专项债、财政贴息贷款等融资模式日趋多元,我们预计总投资规模或将达万亿级。我们认为以下两条逻辑主线值得关注:一方面,伴随2023 年初医院建设竣工潮的到来,预计下游医疗设备采购环节将随之受益。另一方面,政策前期力推ICU 扩容提速,预计将撬动相关医疗设备市场空间114-136 亿元左右。

后疫情时代医疗资源补短板不容忽视,医疗新基建进程按下加速键。新冠疫情再次暴露我国医疗卫生体系的短板、弱项,包括总量不足、分布不均匀等。

2022 年年底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以来,《关于印发以医联体为载体做好新冠肺炎分级诊疗工作方案的通知》等多个文件印发强调加强医疗资源建设,催化医疗新基建进程,抓紧“补短板、堵漏洞、强弱项”。

本轮医疗新基建更加强调全面推进各级医院建设。传统分级诊疗思路下,社会办医长期受到政策的大力支持,而公立医院的发展则相对受限。在经历疫情感染高峰后,大型公立医院在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上的地位得到确认。2021年,公立医院在执业医师数量、床位数方面的占比分别达到80.2%、70.2%。

政策对于公立医院扩张的约束开始出现松动。本轮医疗新基建既包括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,又包括推动省级优质的医疗资源向县域下沉。

央地财政是本轮医疗新基建的出资主力,专项债、财政贴息贷款等融资模式日趋多元。通过梳理,本轮医疗新基建的财政投入方式包括:一是专项债,2022 年发行金额突破3500 亿元,而2019 年这一数字仅330 亿元;二是设备财政贴息贷款,总额度或超2000 亿元,今年一季度医疗设备采购环节有望受益明显。此外,政府近年来开始试水公立医院PPP 项目,但从目前的效果看,项目回报机制和扶持机制仍需完善。

根据政策目标口径测算,医疗新基建总投资规模或达万亿级。根据《“十四五”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》及千县工程等其他规划提出的政策目标,按政策目标口径测算,若中央负担总投资额30%/40%/50%,对应“十四五”医疗新基建总投资规模或达13367/10026/8020 亿元。假设中央负担总投资额40%,我们预计下游医疗设备投资规模可达2005 亿元。

一方面,多数医疗新基建项目已进入土建阶段,伴随2023 年初医院竣工潮到来,预计下游医疗设备采购将随之受益。2021 年全国医院建设立项612项,数量显著高于往年。同时,根据中国建筑披露,该公司2021 年医疗设施类房建工程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超60%。通常而言,大中型医院建设的完整周期一般为2-3 年,预计下游医疗设备采购或逐步受益。

另一方面,ICU 建设是后疫情时代反思补齐疾病防治短板的重要内容,政策前期力推ICU 扩容提速。从海外疫后恢复特征来看,疫情普遍呈现“一大多小,先大后小”的特征,ICU 扩容不能忽视。此前中央印发多个文件强调推进ICU 建设,并且针对各级医院给出具体目标。若单个ICU 单元配置成本为50-60 万元,预计将撬动相关医疗设备需求达114-136 亿元。此外,我们测算,截至2022 年底,全国三级医院ICU 医师缺口至少有4.9 万人,护士缺口至少10.3-16.8 万人,专业医护培训尚需同步跟进。

风险因素:政策不及预期的风险;疫情发展超出预期的风险;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。

关键词 公立医院 医疗设备 政策目标

最近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