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资讯 >

利率专题:理财赎回潮结束了吗?

2023-01-02 14:11:27 来源:民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

近期债市阶段性走强,信用债买盘也有明显改善,但当中仍存明显的结构性分化,当下而言,理财赎回进展怎样,如何展望后市?本文聚焦于此。

理财赎回进入第三阶段

11 月以来,债市经历大幅调整,亦引发了理财赎回负反馈效应,整个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(1)11.11-11.25:在疫情和地产政策密集出台、资金面边际收敛等因素叠加之下,机构预期也有所转变,债市急剧下跌。理财赎回压力加大之下,一是理财赎回债基,二是公募基金也要应对理财机构的赎回,故流动性相对较好的资产品种遭遇抛售。随后央行加大逆回购投放并公告降准,利率债逐步稳住,而信用债却迟迟未见企稳,尤其是中低等级;(2)11.26-12.13:随着疫情政策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地产政策进一步出台,市场再度急速下跌,此时理财机构自身开始在加大抛售资产,信用类资产大幅补跌,致使产品进一步回撤,赎回负反馈效应加剧;(3)12.14 至今:债市逐步企稳,并且有阶段性走强,这一转变当中不乏有监管指导的身影,且跨年资金面还算稳定偏宽,市场开始逐步回归基本面交易。但整体仍不算稳定,理财赎回的余震还需观察,市场仍对理财赎回有所担忧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理财赎回还有多大压力?

当下而言,理财赎回虽有所缓解,但仍未完全过去。对于全面净值化后的理财产品而言,当前市场的弱稳定性约束了负债端预期的全面回升,致使赎回相应会存在一定的惯性,尤其考虑到未来一季度到期规模并不小。另外,再考虑到春节期间的取现需求,或将加大理财赎回的压力。

展望未来,春节后随着市场逐步回归基本面交易,进一步稳定之下观察理财产品的净申购情况,或将随着季节性规律迎来回升,再综合理财赎回速度的逐步放缓以达到均衡状态,理财赎回带来的余震或才会过去。

监管应对如何考虑?

(1)央行角度:对于理财赎回负反馈的微观运作机制,央行操作能起到的作用或有限,但加大流动性投放以及维持资金面的整体宽裕仍有较大意义;(2)如何看待近期理财发行摊余成本法和混合估值法产品?短期内是应对市场、稳定预期的一种方式,但资管新规要求产品期限和持有债券到期日匹配,而个人客户具有明显的流动性偏好,期限匹配难度较大,这部分产品或难以在量上真正对挤出的需求有所承接;(3)银行自营和保险资管的承接能力如何评估?从近市场表现来看,银行自营和保险资管对于流动性缺口的承接或起到一定作用,但无法全面缓释理财赎回带来的抛压:一是各机构间的风险偏好不同,二是对于银行自营还需考虑资本占用,三是银行自营直接购买理财的可行性并不大,此前银保监会2018 年6 号令便对自营投资范围做了限定,当前“总体风险完全可控”之下监管约束的大逻辑框架也并不会为此而调整。

总结而言,理财赎回进入第三阶段后,市场情绪已有明显好转,但未来几个月里理财负债端仍一定程度面临赎回压力,将引致债市仍呈现结构性分化。

不过整体来看,赎回压力最大的阶段或已过去,目前理财赎回的速度或与资产端做应对处置基本匹配,未来持续观察至春节期间的赎回情况以及节后新产品申购状态,叠加着流动性呵护之下的市场稳态,或许相关因素都达到均衡点的时候,理财赎回或将迎来尾声。

风险提示:政策不确定性;基本面变化超预期;市场波动超预期。

关键词 地产政策 逐步回归 不确定性

最近更新